10月10日下午2时许,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轫教授应邀做客北京科技大学《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戚发轫院士以《中国航天事业与航天精神》为题,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讲述和航天精神的诠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主持报告。报告持续近两个小时,逸夫楼107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报告伊始,戚发轫院士引经据典,充分调动现场学生的听课兴趣。他讲到,俄罗斯科学家、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空间。”,这一预言坚定的表达了人类征服太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正在逐步地实现。紧接着,戚发轫院士从“航天是干什么的”、“航天意义何在”、“中国航天成就及与国外的差距”、“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本面貌,特别从国家安全和国际战争的高度解读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认识到航天事业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竞争力。他强调,现在的战争靠的是航天,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探索太空!而后,他又从自身经历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引起了现场学生的共鸣。他勉励到,新时代的我们仍然需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报告最后,戚发轫院士就现场学生的提问进行了热情解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高昂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戚发轫院士五十余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崇高品质的敬重之情,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指出,要经过“叁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神舟五号搭载着杨利伟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的建立,空间实验室中要配置补加技术和再生技术,完成航天器的对接和水、氧气的再生产;第叁步是建立空间站,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通过自主建立自主研发的规模100迟空间站,来完成太空中的各项重大任务。他强调,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但不是一个航天强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在进入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上还需要提高。
对于中国航天精神,他指出,在中国航天事业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强调到,中国航天“叁大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中国航天事业与航天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第叁讲,使得我校青年学子不仅及时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而且懂得并深刻领会了中国航天的“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国家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该课程在我校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学子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真正体现了该课程的育人实效。
戚发轫,辽宁复县人,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兼任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工程科技奖, “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最新动态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院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334199